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的研究

时间:2011-08-24

 

  电磁干扰无处不在

  电磁干扰对人类危害的,实际上还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其中雷电干扰对人类的生活危害。雷电不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威胁,对树木、森林、房屋、建筑,以及电器设备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害和破坏。

  根据统计,地球每一秒钟就有100多次闪电,每次闪电产生的能量可供一个100瓦的灯泡点亮3个月;在雨季,平均每6分钟就有一个人被雷电击中;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因雷电击中而丧伤,还有大片的森林因雷电击中而起火烧毁,雷电还经常使高压电网、以及通信出现故障,使城市供电和通信中断,引起城市交通失控出现混乱;连英国的白金汉宫也曾遭受过雷电严重破坏,上个世纪50年代,白金汉宫就是因一块窗帘布被雷电击中而起火燃烧;上海电视台平均每年要遭受33次大的雷击,每次雷击都会使电子设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1992年6月22日,北京国家气象中心多台计算机接口因感应雷击被毁,损失二仟多万元;1992年8月23日,赣州市60%的有线电视和50%闭路电视遭受过雷击,其中91台电视机因感应雷击而毁于一旦;2006年6月9日,南韩一架大型客机在空中遭受雷击,头部解体脱落,幸好没有人员伤亡。

  很多人都不清楚,地球也是一个带电体。根据实验测试,在地球表面存在一个垂直向下的稳定电场,电场强度E约为100伏/米,场强的大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弱。另外,根据实验测试,在地面附近大气的电导率σ0约为3×10-14西蒙/米,且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知地球表面的电流密度j的方向指向地心,大小为:

  这里说的带电,严格来说是带电体相对于无限远处的电位差,或物体的电位中性而言。人们在进行理论分析的时候,都是把无限远处定义为零电位,但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已习惯于把地球当成零电位,这对于一般的实际应用,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这种假设有时也会阻碍我们的视野。

  任何带电物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电容,电容量C = Q/U,Q为带电物体的电荷量,U为带电物体的电位,即指带电物体到无限远处的电位差。因此,地球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大容量的电容,其电容量正好为1法拉。

  这里说的电容与电容器是有区别的,电容器一般都由两块中间以介质绝缘的极板组成,当电容器被充电的时候,两块极板带的电荷量相等,但符号相反,在电容器两极板所带的电荷不改变的条件下,两块极板之间的电压,可因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距离改变而改变,其电容量的大小也会跟着两极板之间的距离改变而改变,这是因为两极板之间电场互相作用的缘故。

  而这里所指的电容,其电容量是不会因带电物体的位置改变而改变的。因此,这里说的电容是相对于一个孤立带电物体而言,不受其它电场所影响,而电容器则是相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带电物体而言,电容大小要受两个或两个以上极板产生的电场互相影响。另外,电容充放电是不需要回路的,两个带电体互相接触,谁的电位高,谁就要放电,谁的电位低,谁就会被充电,而电容器充放电必须要有一个闭合回路。

  实际上,地球不但是个电容(相对于无限远处),并且地球还相当于电容器的一个电极,电容器的另一个电极是电离层,而大气层就是电介质,如图1所示。

  地球带电的原因,一个是由于地球作为一个冷星球长年都在接收大量带电宇宙射线微粒子的辐射,另一个是外层空间紫外线对空气照射产生电离层,并对地球表面产生感应,以及热气流互相摩擦带电而产生感应等等。

  根据基尔霍夫定理:流过任何导体电流的代数和都等于零,即:

 

  物体带电与电场感应

  从原理上说,不带电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任何物体都会不知不觉地就会带上电。每种物质都有一个代表自己性质的位能,两种不同性质的物体靠近在一起就会产生"接点电位差".当两种不同性质的物体接触在一起时,这两种物质在其体内就要对电荷进行重新分布,使物体保持电中性,例如: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互相接触,在两物体的交界处就会产生PN结,在PN结内部会产生一个空间电荷区,这个空间电荷区的产生,必然要进一步使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两个物体的内部都要对电荷进行重新分布。这时,如果再把两个物体分开,两个物体都将会带电,一个带正电,另一个带负电。

  物体带电,相当于自身的位能增加或降低了,若带电物体再次与其它不同性质的带电物体接触后又分开,两带电物体又会带上更多的电荷,即:位能在不断增加或降低,静电感应发电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造的。

  在两个用有机玻璃材料做成的轮子上,按等分距离把两种不同性质的条状金属片,分别镶在两个有机玻璃轮子某一则的表面之中,相当于金属片一面绝缘,一面暴露。然后,把两个镶有条状金属片的有机玻璃轮子的绝缘面互相靠在一起,并按相反方向转动,两个轮子上不同性质金属片将互相感应带电,同时也使两个有机玻璃轮子局部极化带电,两个有机玻璃轮子上的金属片每对上,通过静电感应,一个金属片的电位会继续升高,而另一个却要降低。这样,两边金属片上积累的电荷将越来越多,,可以分别用两个金属毛刷把金属片上积累的电荷收集到莱顿瓶中(用玻璃瓶做成的电容器),当莱顿瓶中积累的电荷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即:电压超过某个值后,莱顿瓶的两个电极开始放电,并产生火光及响声。

  图3是一个让物体产生高压电的原理图,在水龙头的下面安放一个用金属薄片制作的圆圈(用金属罐头盒改制),金属圆圈必须要与周围绝缘,然后让水龙头流出的水正好从金属圆圈的中央穿过,金属圆圈很快就会带电,并且电压非常高,一般可达一万伏以上。用试电笔做试验时,当试电笔离金属圆圈还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试电笔被点亮,甚至拿一个小荧光灯靠近,也可以看得到荧光灯微亮。这说明电压非常高,但对人体不存在被触电的危险,因为金属圆圈的电容量很小,存储的能量有限。

  这个原理与摩擦发电的原理是很接近的,首先是水与周围空气生产摩擦使空气带电(空气被电离成正、负离子,由于正离子比较重,很容易被水带走),然后带电空气会感应金属圆圈带电,或负离子直接与金属圆圈接触,使金属圆圈带负电。我们也会发现,在大瀑布附近的空气中负离子的浓度非常高,或下暴雨的时候,空气中负离子的浓度也很高,主要原因就是速度极高的流水或雨滴会让空气产生电离带电。

  冬天人们走在地毯上也经常会发现,当手突然碰到楼梯金属扶手的时候,会感到手被麻电,这也是因为人体穿的皮鞋与地毯摩擦产生带电,然后传到人的身体上。其实人体带电一般自己是没有感觉的,哪怕人体带上几万伏的电压,一般人体也没有感觉,只有带电人体与其它物体接触产生放电时才会感觉麻电。例如:在冬天没有灯光的夜里,人们脱尼龙衫或毛线衣的时候,会发现衣服之间有蓝色火光,并且还伴随着啪、啪、啪的放电声,这证明衣服已经带上非常高的电压。

  带电物体是具有能量的,即:电场具有能量。带电体的能量为:


(6)


    上式中,C为带电体的电容,U为带电体的电位。带电体的能量属于位能,当要计算带电体的能量的时候,必须指出参考点,如果不特别指出,一般都把地球作为参考点,或把无限远处作为参考点,即:把地球作为零电位,或把无限远处作为零电位。把地球作为零电位比较方便,因为,我们所使用的一切物体都是来自地球,无论你怎样对它加工或运作,新产生的电荷总是在原有电荷的基础上进行叠加,所以不需要再用过问物体原来带的电荷是多少。带电物体的电容由下式求得:


(7)


  上式中,电容C的单位为法拉,ε为介电常数(在真空中为1),S为带电物体与参照物体之间电力线互相照射的面积(与电场垂直,单位米2),在国际单位制中k = 9×109牛顿?米2/库仑2,d为带电物体到参照物的有效距离(单位米)。

  实际上电场干扰,或电场感应,都是通过电容的工作原理进行的,电场对电子设备中其它电路的干扰,不但与电场强度有关,还与被干扰电路参考点的位置有关,以及带电物体的电容量有关。如果要计算某带电体对其它物体产生的电感应,就必须熟练地应用(6)式和(7)式来计算各个物体之间的电容。同一个带电体相对不同的其它物体,因为相对位置以及电场强度不同,其电容量也不同。知道了电容容量就可以计算电容的充放电过程,从而可以求出电压、电流、功率等各种参数。

    图4是带电物体对其它物体产生感应的原理图。图4中,A是带电物体,其电位为U0,E表示电场强度或电场力线,Q0为其带电量;带电物体A对物体B和物体C均会产生电场感应,U1和U2分别为物体B和物体C被物体A感应产生的对地电位;Q1和Q2分别为物体B和物体C被物体A感应产生的电荷量。带电物体A的电荷Q0越多,其电位U0就越高,并且其对物体B或物体C产生感应影响的力度就越大。

    因此,我们可以用电容来定义电荷与感应电压的关系,即:用电容表示单位电压感应产生的电量:


(8)


    上式中,电容C的单位为法拉,电荷Q的单位为库仑,电压V的单位为伏特。

    设:物体B和物体C没受带电物体A感应之前,所带电荷以及对地电位均为零,则:电荷Q1和Q2,电压U1和U2都是由于带电物体A对物体B和物体C感应产生的电荷和电压;U0越高,感应产生的U1和U2对地电位就越高,以及电荷Q1和Q2就越多,由此可求得:



  上式中,V1 = U0 – U1 ,V2 = U0 – U2 ,C1和C2分别表示带电物体A对物体B和物体C产生电场感应互相影响的力度,电容容量越大,表示两者产生电场感应互相影响力度就越大。因此,这里我们还可以把(8)、(9)、(10)式中的电容C定义为电荷感应系数,与磁感应中的互感系数(或磁感应系数)M相互对应。由此可知,电容C不但可以表示一个带电物体存储电荷的多少,而且可以表示带电物体对其它物体产生影响的力度。

  在电子设备中,由于MOS电路的阻抗很大,而其电容非常小,因此,只要带电体产生很小能量的电荷转移,或静电感应,就能把MOS电路击穿。因此,在生产或调试含MOS电路的电子设备的时候,要注意静电感应和工作人员的身体不能带电。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人体一般都带有几十伏甚至数百伏的静电电压,当人手触及还没有接入电路中的IC时,很容易会把IC击穿。对还没有使用的IC保存或者包装也要注意静电感应,把IC保存在金属盒或具有防止静电感应的塑料盒内。防静电感应塑料一般都是在塑料中混入导电物质。


 


  
上一篇:浅谈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
下一篇:分析思科公司让电网插上IP的智能翅膀方法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