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UWB)网络架构分析

时间:2008-08-21

  超移动宽带(UMB)无线接入技术是无线通讯技术的革新,可以提供行业的高速数据吞吐量、低延时和高服务质量(QoS),为用户带来增强的移动宽带体验。UMB技术在物理空中接口和较上层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支持带宽密集的移动业务和并发的VoIP和数据业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UMB网络设计的目标是:

  无缝移动;

  为广泛的应用提供QoS,包括延时敏感业务;

  高效的频率再用部署;

  通过简化网元间的接口,实现不同厂商设备的互通;

  简化管理,减少网元数量;

  增强网络的可扩展性和业务部署的灵活性。

  采用UMB技术,易于对网络进行扩展,服务于不同场景下的基站,满足不同覆盖率和容量的需求。UMB网络采用分布式网络架构使负载分散到各个网元,从而简化了总体设计。利用标准IP元件,运营商易于进行网络扩展,减少时间和成本。UMB网络架构的主要特性大致总结如下:

  扁平化的网络架构不需要采用中心基站控制器(BSC);

  汇聚-接入网络(CAN)设计实现无缝移动;

  多路由特性实现了基站间的快速交换,为延时敏感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层2和层3隧道机制简化了网络接口

  将层3切换与层1切换去耦合,确保快速而高效的跨基站移动。

  1UMB:扁平化的网络架构

  基于扁平化网络架构的UMB解决方案与传统的分层架构明显不同,后者定义了多层的控制和互连平台。在传统的分层架构中,接入终端(AT)通过的空中接口协议栈与多个基站(BS)通信。称为基站控制器(BSC)的集中控制实体保持各个BS之间协议状态的协调[1-3]。

  采用扁平架构的UMB网络不需要BSC这样的集中控制实体,如图1所示,相当于传统分层架构中基站的UMB演进基站(eBS)将传统BS、BSC的功能以及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DSN)的某些功能融于一身,使网络部署更为简单。由于建网所需的元件数量减少,网络变得更加可靠、灵活、易于部署,而且运营成本更低廉。eBS间的相互影响大大减少,使eBS接口更为简单,从而促进了多厂商的互通。

  超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UWB)网络架构分析

  传统分层的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网络依靠多种节点提供用户流量服务,如BS、BSC、PDSN和移动IP归属代理;而eBS可直接与Internet连接,提供服务。因而可降低延时、减少投资和维护成本,同时降低节点间的相互影响,以提供端到端的QoS。

  1.1UMB汇聚接入网络

  UMB网络架构的一个概念是汇聚接入网络(CAN),通过它无缝集成UMB与现有的3G网。该网络与CDMA2000 1x EV-DO网络实现互通。

  UMB无线接入网的中心是eBS,相当于目前3G BS和BSC的组合。eBS连接到公共的接入网关(AGW),AGW提供了AT到分组数据网的IP连接点。

  1.2UMB网元

  UMB网络主要网元定义如下。

  1.2.1接入终端

  AT是为用户提供IP数据连接的用户设备,一般是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或便携式电脑

  1.2.2演进基站

  eBS提供AT进行无线接入网连接所采用的空中(OTA)信令和用户数据传输。eBS的其它功能包括:

  为AT提供层2连接点;

  作为前向和反向链路的层1连接点;

  OTA发送/接收的无线链路协议(RLP)层的分组加/解密;

  OTA传送调度;

  头压缩。

  eBS还提供以下一些重要功能:

  前向链路服务eBS(FLSE)——服务于前向链路物理层;

  反向链路服务eBS(RLSE)——服务于反向链路物理层;

  信令无线网络控制器(SRNC)——作为会话锚点存储AT的会话信息,并作为一个到AT的路由;

  数据连接点(DAP)——接收所有来自公共AGW数据分组。

  此外,eBS还可以查看用户的IP分组,并且可以优化OTA调度或者执行其他增殖服务功能。

  1.2.3接入网关

  AGW提供网络的用户IP连接点,即AGW是移动终端的跳路由器。AGW运行层3以上的业务,包括即时处理(Hot-lining)、策略实施等业务。

  1.2.4信令无线网络控制器

  在CAN中,信令无线网络控制器(SRNC)维护AT的无线接入特定信息、会话参考信息(协商空中接口上下文的会话存储点),支持空闲态管理,具有在AT空闲时提供寻呼控制功能,还负责AT的接入。SRNC功能可由eBS提供,或位于独立的实体中。

  1.2.5、鉴权和计费功能

  、鉴权和计费(AAA)功能实体提供与AT使用网络资源相关的、鉴权和计费功能

  欲知详情,请登录维库电子市场网(www.dzsc.com



  
上一篇:在嵌入式多核集群中利用OCP处理高速缓冲器一致流量
下一篇:新一代晶圆级封装技术解决图像传感器面临的各种挑战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