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谷歌、苹果、亚马逊和微软相继被曝出语音隐私泄露丑闻后,Facebook也未能躲过这风波。
今日,据彭博社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Facebook正在收集用户的语音录音,并雇佣外部承包商,将messenger录下的用户对话人工转录成文字。而Facebook也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对此解释称用作AI学习对比的基础。同时,他们也还强调这些语音来源是完全匿名,并且都获得了提供者的同意。但外部承包商表示,他们不仅不知道语音来源,更加不知道Facebook为何要将语音转换为文字。最终,Facebook表示以后将不再进行这项“工作”,并停止了对音频的人工审查。
类似的事件也不止这一起,实际上Facebook在前段时间,也因为8700万用户信息泄露的事件被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罚款50亿美元。另外Facebook也因为滥用用户数据风险发布不实信息的行为被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罚款了1亿美元,早已处于风口浪尖的Facebook似乎还是没有吸取到教训。
这已经是一个多月以来,第5家美国大型科技公司被曝光雇佣外部承包商审查用户语音数据了。尽管Facebook在时间承认并且及时停止相关的审查,但事实摆在眼前,即使是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匿名处理,但在用户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将可能含有隐私信息的语音数据交由人工审查,相信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都算得上是一种侵犯。而在Facebook的数据使用政策中,也确实没有相关明确的语句提及到人工审核语音,只有含糊不清地提到“通过分析我们的产品如何使用来支持我们业务的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因此, 对于Facebook“都获得了提供者的同意”的说法,编者认为仍待商榷。
在用户隐私泄露丑闻后,科技公司们似乎都使用着同一个理由去给自己“洗白”,即纷纷宣称收集数据只是用于改善AI识别技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但很显然,用户并不会对此说法买账。毕竟,此前也有传闻称,Facebook正在采集用户录音进行分析,便于广告的精准投放。根据Facebook 在2019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显示,当季营收为168.86亿美元,其中广告收入占据的比例达到了98%之高。这也难免令用户怀疑,Facebook会不会将其数据用于商用。
尽管AI语音识别和其相关技术为用户带来了不小的便利,但在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隐私问题的严重性被更加凸显出来。而这一系列事件,为AI语音识别技术敲响警钟的同时,也为未来用户对于相关产品的信任,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信誉就成了重中之重。比如日前谷歌在被曝光问题之后,亚马逊发言人通过电子邮件写道:“对内部工具的访问受到高度控制,并且仅授予有限数量的员工,他们需要这些工具来处理极少量的交互样本,从而培训和改进智能语音服务。我们的政策严格禁止员工出于任何其他原因访问或使用用户数据,我们对系统的滥用采取零容忍政策。”
而谷歌则表示“我们正在对这个领域的保障措施进行全面审查,以防止这种不当行为再次发生。在产品开发中,我们秉持高标准的隐私和安全守则,并让我们的合作伙伴也遵守这些标准。我们还为您提供管理帐户中存储数据的工具,您可以完全切断将音频数据存储到Google帐户,也可以选择每3个月或18个月后自动删除数据。”
这种举措无疑是表达了科技巨头们对于用户隐私保护的决心,但这只是企业的一面之词,可能仍不能获得用户的完全信任。从法律层面上保障用户的隐私,才是对企业进行约束的方法。
2015年10月,美国联邦通过《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法》,在《隐私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了个人隐私、自由等私权利的保护。不过,美国也在酝酿出台更严格的全国性的隐私保护法案。今年2月27日,美国参议院提出《数据隐私法案》;3月14日,美国参议院提出《2019年商业人脸识别隐私法案》提案;4月11日,美国参议院提出《隐私权利法案》等。
我国也在2016年11月7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首次从立法层面对个人信息进行了定义和不完全列举。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也在相继推进自己的隐私立法。
而且2018年5月25日,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生效,条例规定用户数据收集方必须清楚地披露收集的任何数据,声明数据处理的合法基础和目的,保留数据的时间以及是否与任何第三方或欧盟以外的国家共享数据。条例还规定用户有权删除自身数据,如果数据泄露对用户隐私产生不利影响,企业必须在72小时内任何数据泄露。今年1月,谷歌就被曝因违反GDPR被法国国家数据保护委员会处以5000万欧元的罚款。
这一轮竞争下,科技巨头相继出现隐私泄露丑闻,固然会使得大众对于AI语音识别技术更加存疑。但每一项技术的推进过程中总不会一帆风顺,技术的发展也显然不会因此而止步,这次的事件对于各大科技企业而言,无疑是深刻的教训,引发其各大企业关注用户隐私的同时,也促使企业出台更多政策去解决用户隐私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用户隐私问题将会成为尘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