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或断供!癫狂禁令将如何改写中芯命运?

发布时间:2020/9/17 15:49:33

如果说接二连三的禁令斩断了华为从外部获取芯片的渠道,那么美国向中芯国际发出的限制令威胁,可能会彻底掐掉华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诚然,限制令一旦出台,影响的将不仅限于华为,恐将深入贯穿整个中国半导体芯片业本身。

毕竟,贵为国内最大的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牵动着大量本土芯片企业的商业神经。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芯国际逐步收缩战线至国内市场,国内客户也开始贡献越来越多的营收。据中芯国际2020半年报显示,中国内地即香港客户上半年贡献了84.85亿元的营收,同比大涨51.5%;相比之下,北美地区贡献营收为30.42亿元,同比持平;而欧洲及非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亚洲地区贡献营收为16.35亿元,同比增长6.8%。

但似乎,美国近乎癫狂的限制令,并未给中芯国际预留多少机会。本月早间,外媒报道美国政府正考虑将中芯国际列入贸易黑名单,而近期据华府独立研究机构Washington Analysis最新报告预估,美国可能月底动手对中芯的制裁,预计相关冲击会在第四季体现。而余下的这十多天,正是留给中芯国际迂回自救的“极限生存时段”。

无奈的“大迁徙”

商业战场无比现实,中芯若遭难,为了减少对自身的冲击,客户必定会选择逐步转单。

       而近期,市场已经出现了些许苗头。外资摩根士丹利证券(大摩)最新报告指出,尽管目前中芯国际是否会遭到制裁结果尚不明确,但供应链已经开始表现出强烈的求生欲,部分中芯国际的客户已经有计划将订单转移至其他晶圆代工厂。据大摩预估,联电与中芯国际的客户重叠度最高,制程结构与中芯国际最接近,均以12寸成熟制程为主,可望受惠于转单效应。

       除此之外,旺宏也是其中一大受益者。个中因由是中芯国际对兆易创新供应的1万片Nor Flash产能,将可能因此存在变数,且预期2021年基站建设数量倍增及车用半导体市场强劲反弹,均有助于改善Nor Flash市场供需,市场预计旺宏将成为中芯禁令的潜在受惠者。

的确,客观来看,客户为保障自身业务不受影响,转单着实情有可原。但显然,这种转单也仍然需要时间,因为产线的转移一般涉及诸多复杂流程,并非短期内快速见效。比如当下,就有部分二线指纹识别芯片厂已经在与联电进行接洽,但该代工服务却需要1-2季的认证,预估最快转单的时间也只会在2021年第一季。而在标准品的部分,转单的时间可能最早在第四季。

但对于中芯国际来说,这势必会造成长期的客户流失损失,因为一旦制裁令落下,被限制的不仅仅是先进制程的工艺设备。长线来看,更波及到一些现有的28nm甚至40nm的芯片生产线,这类工艺线上涵盖着大量中芯国际的客户订单,将对日后中芯扩充产能,维持稳定的供货能力造成较大冲击。

更不必谈,像14nm甚至更先进制程的工艺,一旦高端设备采购的大门被关闭,必然也会极大的影响中芯国际未来多年内在7nm甚至5nm等尖端制程上的研发突破。

比如其中的核心设备——光刻机,虽然日前倪光南院士在中国信创黄埔论坛上透露,国内已经有28nm的光刻机技术,但实际应用中,效果与ASML究竟有多大差距,仍不得而知,尽管做国产替代,可能并不是什么问题。想必在这方面,中芯国际等代工厂比市场要更心知肚明吧。

有限的储备

作为当事方,中芯国际自然也早就有所警惕,提前做好了一定的战略储备。据日经亚洲评论报道,中芯国际早前已经从美国一家大型设备制造商——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采购了可用数年的库存,来延缓因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对自身业务造成的影响。

除此,日前有报道也称中芯国际(SMIC)和中国第一家3D NAND闪存制造商长江存储(Yangtze Memory Technologies)近期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加紧测试自主研发生产线中的非美设备。

据爆料方透露,中芯国际今年年底之前准备铺设无美国设备的40纳米芯片生产线,并计划在三年内在相同的基础上研发更先进的28纳米制程。与此同时,长江存储准备在不远的将来把国内设备替代率从30%提高到70%,并且有计划地将更多内地公司纳入其供应商序列。

虽然消息一出即被当事方否认,但这也直观的体现出当前在半导体设备端推进去美化和国产替代的紧迫性。

自然,这些只能算是长期计划。当前的中芯国际,仍然少不了美系设备的加持,无论如何,像应用材料和泛林半导体等美国半导体设备巨头的产品在质量和可靠性上都首屈一指,尤其是用于先进制程的高端设备领域无人能敌,有限的时间之内中芯国际只能尽可能的加大幅度,催促设备厂商提升效率,尽快完成产品供应。

到了月底,若美国出台限制令留有余地,在对供应商技术中的美国技术含量占比有所宽限,比如不超过25%的这类方式限制中芯国际,可能中芯国际还有些许机会对非美系半导体设备厂加大采购,如荷兰ASML、日本东京威力科创(TEL)等设备厂都能因此受益,其他中企也能有一定的时间向这些厂商采购设备。

但若美国抛弃“弹性式”施压,直接将供应商技术中含美国技术的占比降为0。那么,中芯国际可能真正能采购的渠道就极为有限了,最多也只能寄望于日韩地区符合相关要求的供应商(虽然很少),甚至于国产替代。但显然,这都将极大的削弱中芯国际在全球半导体芯片代工市场的影响力。

未来变数

就当前整体形势来看,如无意外,未来只会变得更糟。毕竟,眼下正值美国大选的关键时刻,美方对于中国企业的制裁只会变本加厉,即便是美国各界都在极力游说,但或许都无济于事。

比如近日,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半导体行业组织SEMI代表一众美国半导体企业起草了建议信,信中指出,美国公司每年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销售额高达50亿美元,将中芯国际列入黑名单将使美国公司难以为其供应产品,从而损害美国的技术优势。而且,此举将加深全球产业对美国“在交付产品方面并不可靠”的印象,导致美国公司市场份额受到影响。

作为被动方的中芯国际,未必没有看到这一局势的变化。因为对于如此庞大的代工厂而言,“牵一发可能动全身”,中芯国际应该早就有所打算。

事已至此,我们也不能寄望于美方能够有所宽容甚至为美半导体业界游说所动。因为,一旦强硬的制裁大棒落下,破坏性可能是一瞬之间。就如之前美国政府对福建晋华所做的那样,美国半导体设备企业的员工接到禁令一天内就离开了福建晋华,在无人安装设备和进行维护的情况下,24小时内晋华的产线就几近陷入瘫痪。

由此可见,禁令的影响范围甚广,受到波及的将不止于设备的禁售,更长线来看,设备的安装、技术支持、维护以及后续的系统升级都将受到深远影响。即便是参考晋华的案例,中芯国际早前已经有所准备,但如此短的时间内,很明显还是力不从心的。

总结:

中芯国际如今的处境,也恰恰证明了“915”的华为禁令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无论最终谁会当选,美国长线打击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的“大方向”不会变,只会根据形势适时改变施压的强度和速度。对于在此番博弈之中备受困扰的中国半导体企业们来说,重新评估相关业务的优先级和轻重度,并据此来对库存以及供应链进行详细调整尤为紧迫且必要。毕竟半导体产业链如今已经实现最彻底的全球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去美化”甚至完全“去美化”仍是不太现实的,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灵活变化策略,适时而动才是最为务实的方式。

但长远来看,对于国产半导体供应链崛起,我们也应表以乐观。尤其是设备和材料产业,在经历数年的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大变动之后,国内也快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细分市场供应商,正如八月份,中芯国际CEO赵海军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所说:“我们看到许多国内主要的芯片设备和材料制造商纷纷上市,并从当地的资本市场中获得了巨大的财政支持,尽管与现有国际市场的顶尖设备公司相比,它们的规模仍然很小,但我们认为未来是光明的。”因此,只有博弈之中的顿悟,才会有重压之下的破局!

上一篇:广东集成电路要大爆发了, “产业集群计划”映衬明争暗夺
下一篇:夏普超高清产业研究院落户烟台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