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PM2.5(可吸入颗粒物)和PM100(总悬浮颗粒物)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两种大气污染物。
1、PM2.5又称为PM10,指直径大于2.5微米、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2、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二、 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
1、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2、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三、PM2.5数据代表空气指数类别及表示颜色:
每个地级市环境保护局的环境监测站都有一个或者多个监测点(点位处设置有PM2.5采样器),一般设置在环保局楼顶,其他点位设置具体位置依情况而定的,数据就是来自这里。这数据通常是指的PM2.5的日平均值,就是采样时间一般大于20个小时每天。
PM2.5数据代表空气指数类别及表示颜色
PM2.5空气质量指数
|
空气质量 指数级别
|
空气质量指数
|
|
24小时每立方米空气中PM2.5含量
|
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
|
类别
|
表示颜色
|
35
|
50
|
0-50
|
|
优
|
绿色
|
75
|
100
|
51-100
|
二级
|
良
|
黄色
|
115
|
150
|
101-150
|
三级
|
轻度污染
|
橙色
|
150
|
200
|
151-200
|
四级
|
中度污染
|
红色
|
250
|
300
|
201-300
|
五级
|
重度污染
|
紫色
|
350
|
400
|
大于300
|
六级
|
严重污染
|
褐红色
|
500
|
500
|
四、PM2.5对健康危害
1、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
2、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3、每个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其次,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丧失血液。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疾病。总之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4、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而PM2.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逐步暴露出其恐怖的一面。
5、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五、PM2.5测量标准:
1、2011年1月1日开始,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以下简称《测定》)开始实施。《测定》首次对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
2、目前只要发布PM2.5数据的城市使用的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这个标准规定的是2016年才实施,但是文明城市和其他国家试点城市已开始使用此标准。
3、PM2.5监测全国将分“四步走”。
n 2012年,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
n 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
n 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
n 2016年则是新标准在全国实施的关门期限,届时全国各地都要按照该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
六、PM2.5如何检测呢?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2年5月下发的《PM2.5自动监测仪器技术指标与要求(试行)》确定了三种PM2.5的自动监测方法
n β射线方法仪器加装动态加热系统,
n β射线方法仪器加动态加热系统联用光散射法,
n 微量振荡天平方法仪器加膜动态测量系统(FD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