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芯片,成为了美国卡脖子的重要利器。2021年,我国芯片进口额为4400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进口大豆和原油的总和。而我国每年进口集成电路占进口总额的16%,足见芯片的分量。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我国作为大制造国,而芯片又是制造业的关键心脏,由此来判断,倘若芯片业不能实现逆袭,我国制造业将永远无法摆脱大而不强的局面。
当然了,有人不希望我们实现逆袭的。
近期,美国国会通过了《芯片和科学法案》,抛开法案对美国本土芯片产业进行巨额补贴外,部分条款限制有关企业在华的正常经贸和投资活动。
众所周知,2019年来,美国针对中国企业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卡脖子动作,终致使相关企业被迫退出市场,以达到美国在相关领域里的霸主地位。
随着新法案的通过,美国无疑是希望进一步巩固其在芯片产业中地位,并且借此以达到中国制造业永远停留在低端市场的目的。
美国赤裸裸的企图:芯片这块肥肉上的利润,中国别奢望分得一笔羹。
与此同时,在国内的芯片业,正在发生一场巨震。
先是紫光集团原董事长赵伟国被调查,7月29日,又传出原工信部部长、电子司司长、紫光集团前总裁刁石京被调查。而7月28日,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被调查,是否也与芯片产业有关系呢?
7月28日,国家芯片大基金总裁丁文武被调查,在这之前,国家芯片大基金深圳子基金合伙人王文忠被调查。
我们看涉及到的人员,主要分布在顶层设计、基金项目投资运作上,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2019年初以来,在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以大基金投资为引导,我国经历了一场芯片投资热潮。
根据一项权威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半导体研发投入占的55%,而我国这项投入的占比仅为3.1%!
也就是说,从资本市场上来看,我国芯片产业的确经历了一轮投资高潮,而事实上,跟美国在这方面的投入仍然相去甚远。
众所周知的一个现实是,我国芯片产业远远落后于美国,而以这样的投资比重,恐怕永远也无法实现对美国芯片业的追赶。
一个产业如何才能逆袭?
需要国家引导、顶层设计,资本推动。
而现在,我们有了注册制,资本对产业推动其实已经不再是问题了,顶层设计、国家基金的引导投资,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所以,美国卡脖子其实并不可怕。想要实现逆袭,终还是要靠自己努力。
当我们回顾过去几年那场芯片产业的资本推动,将其与投资占比血淋淋的现实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们更加清晰地认知到,中国实现芯片产业的逆袭,仍然任重道远。
必须要将产业推上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不能是简单地“一窝蜂”,可以预见的是,芯片产业即将遭遇新的一轮洗牌。
7月29日,韩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韩国芯片库存同比激增79.8%;而5月份的这一数据为53.8%!
这意味着什么呢?
韩国的芯片库存正在迅速积压,为2016年来的快速度。
从这个逻辑上来讲,自2020年来,缺芯的问题已经得到缓解,甚至迈入了产业短期过剩的局面。
2020年来,由于美国掐脖子问题,再加上新冠大流行因素产能未能过快补齐,造成了芯片局部短缺的问题,进而又加剧了企业对芯片的囤货。
当前来看,从“缺芯”,到供应过剩,供需逆转,可能就在近期发生。
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反而更能发现我们在产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布局合理不合理,重金投资的项目有没有竞争力,产业发展能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