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受缺芯影响,芯片价格疯狂上涨,芯片代工厂们赚得盆满钵满。
以世界大的芯片代工厂台积电为例,2021年营业收入568.2亿美元,同比增加24.9%,创下历史新高。
不仅是巨头受益,近两年来,资本也纷纷下场开始争抢芯片代工厂。
就在半个月之前,中国大陆第三大晶圆代工厂“晶合集成”科创板IPO注册申请获批。这家由合肥建投集团与台湾力晶科技合资建设的芯片代工企业,同样获得了兰璞创投、海通开元、中金公司、集创北方等机构的投资。
众所周知,芯片代工是典型的重资产生意,属于技术、资本、人才密集型行业,具有极高的进入壁垒。以投资一条5nm的芯片生产线为例,需要1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的钱都花在各种设备的采购上,并且从项目建设到落地达产、再到实现规划产能通常要超过两年时间。
在投资人看来,芯片制造并不是典型的适合VC投资的赛道。那么,为何如今会有这么多投资机构争夺芯片代工厂?其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资本为何开始争抢芯片代工厂
资本争抢芯片代工厂的底层逻辑,首先是寻求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之后的内循环。
芯片制造并不算是典型的由VC投资的赛道,很多CVC也参与进来,甚至占主导地位。这是由于CVC要投自身产业链的逻辑,要保证其产业链上下游的自主可控。如今,CVC的投资正在从芯片设计扩展至封装、测试、设备、材料、制造等产业链各个环节。
其次,新的应用场景正带来更为旺盛的需求。
未来五年,计算芯片占智能汽车整车项目成本的比例将不断攀升,很有可能会达到甚至超过动力电池的占比。同时,元宇宙、AIoT等领域对于芯片的需求量也正呈现爆发之势。
过去两年,由于车规MCU芯片的短缺,导致不少车企的汽车销量下滑甚至暂时停产。可以说,产能的供应问题是制约着整个半导体产业链发展的心要素。处于产业链中游的芯片代工企业的扩产,才能使得上游芯片设计公司的产能供应得以保障。
第三,从国产替代的角度来看,国内芯片代工企业更多的是低端制程,与台积电、三星14nm以下的高端制程工艺仍差距显著。
在先进芯片制造领域,对于晶体管工艺、光刻机以及从沉积到封装等各个环节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尤其需要大量资本和持续的研发投入,才有可能突破先进制程的瓶颈。
因此,对于国内芯片代工企业来说,需要汇集政策、资本、人才和产业链上的各方资源。
产能过剩 or 供不应求?
今年8月,“多款芯片价格雪崩”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引来众多网友关注。
Gartner分析师Alan Priestley估计,球芯片短缺情况可能于2023年翻转,随后将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半导体公司均大规模扩厂所致。
不过,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需求的持续增长,芯片可能未来十年都会供不应求,所以资本才会抢夺代工厂。
业内分析,今年的芯片价格大幅变动有其特殊性,叠加了球经济大环境、疫情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这也导致了智能手机、PC等消费终端出货量的大幅下滑。
芯片需求量下降正是导致近期部分芯片价格跳水的重要原因。
从长期来看,整个消费电子产业会呈现出动态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特别是新应用场景对于芯片有着非常急迫的需求,智能汽车的芯片需求可能将会数倍于智能手机。因此,未来芯片供应仍有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目前无论是芯片设计公司还是代工厂几乎都进入到了智能汽车领域。
经过长达两年的酝酿,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签署了《芯片和科学法案》。该法案提出了总计2800亿美元的一揽子计划,其中就有包括提供527亿美元,用以促进美国半导体制造的扶持资金。
半导体领域分析,中美在芯片产业链长期对抗的情况下,“芯片法案”所影响的不只是代工厂。实际上,断供EDA软件、高端GPU芯片对于中国芯片设计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全面和深远的。
中国是球大的消费电子制造国,尽管在高端大算力芯片和先进制程芯片方面,代工厂任重道远,但同时也背靠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这其中就有着大量的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的创业机会。
未来五年全行业对于算力仍有十倍以上的需求,这正是国内芯片产业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