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必须加强产业创新,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的重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重心技术”。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量子信息、生命科学、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综合实力持续提高,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创新能力大幅攀升,企业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关键重心技术对外依赖度仍然较高,“卡脖子”风险日益加剧。我们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聚焦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关键新材料、重大短板装备、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增强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全面部署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有序推动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着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我们要重点围绕重心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软件等瓶颈短板,启动一批产业化工程化攻关项目,完善“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机制,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下大力气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必须将强链补链作为抓手,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世界仅有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超过四成的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yi,已经连续11年保持世界第yi制造大国地位。近几年,随着世界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本土化、区域化、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制约和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工信部部长肖亚庆指出,所谓“强链”,就是进一步锻造长板,让长板变得越来越长,增强发展主动权。所谓“补链”,就是补齐短板和弱项,确保关键时候不“掉链子”。我们要全面系统梳理制造业产业链,建设产业基础大数据平台,找准薄弱环节和风险点,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打好产业基础高等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开展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着力实现“点”上的突破,增强“线”上的韧性,加快“面”上的升级,培育“系统”上的优势,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加快布局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切实防范化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还须创建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发展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创建,有利于汇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生态,推动我国制造业在产业组织和空间布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深入推进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重心节点、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体系,强化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今年11月,工信部批复组建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等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我国国度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达到了21家。我国还建成2家国家地方共建中心,带动各地培育建设203家省级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中心建设,为我国工业进一步提高重心竞争能力,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