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quanqiu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新增海量的数据存储需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存储更多的数据,这一hexin诉求引导着NAND朝高密度高容量的方向演进。
十年前,消费级固态硬盘平均每GB高达1美元以上,1TB SSD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可谓是望尘莫及。但存储技术的进步使得遥不可及的想法变为现实,随着2D NAND向3D NAND转型,NAND实现从SLC、MLC、TLC到QLC的量产,加上不断提升的主控性能和固件算法,人们得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得容量更高、性能更佳的SSD产品。
来源:Solidigm
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得归功于SLC、MLC、TLC到QLC NAND的应用,每个Cell单元存储1个Bit、2个Bit、3个Bit到4个Bit,产生0/1电压状态按照二进制递进,存储密度大幅提升的同时,单位Bit成本显著下降。但随着NAND结构由简入繁,存储单元之间的电荷干扰增加,颗粒P/E耐久和读写性能逐渐走低。
不过通过存储技术不断进步,在3D NAND、NVMe主控加上固件算法优化的加持下,同时具备高容量和高速读写性能优势的TLC SSD全面超越平面时代MLC SSD。不仅数年前饱受争议的TLC NAND在3D堆叠的100+层发展如日中天,现如今QLC凭借容量和成本优势也逐渐展露锋芒。NAND堆叠层数来到200+,将延续TLC/QLC的应用,那么,下一代五层单元的Penta Level Cell(PLC)会否重演TLC“真香定律”?
9月20日,Solidigm亚太区销售总监倪锦峰先生将出席中国闪存市场峰会CFMS2022,并发表重要演讲!
Solidigm虽然是家新锐存储公司,背后实力却不容小觑,实际上接管着英特尔存储部门被SK海力士收购后的SSD业务,在企业级和消费级领域双重发力。背靠SK海力士、英特尔深厚的存储技术积累,Solidigm前不久还披露了quanqiu首款PLC SSD,通过每单元存储5 Bit数据,较QLC SSD的存储密度增加了25%。
这款采用FG(Floating Gate)浮栅技术的PLC SSD,将率先用于数据中心存储领域
FG浮栅结构想必并不陌生,此前称霸平面NAND闪存,而3D NAND时代CT(Charge Trap)电荷捕获结构迅速崛起。两者zuida的区别在于存储电荷的材料不同,FG是用浮栅极的导体来存储电荷,电子可以在里面自由移动,依靠浮栅极下面的氧化物绝缘层来锁住电子。CT则采用高电荷捕捉密度的绝缘体来存储电荷,一般为氮化硅,存储的电子故而难以逃脱不易移动。
FG的优势在于导体中电子的留存能力更强,实现更长的数据保持时间,结合QLC/PLC高密度存储的容量及成本优势,在擦写频率较低的应用领域与HDD开展直面竞争。而CT电荷捕获结构由于存储层采用绝缘材质,构成的电荷存储层可以形成一根连续的圆柱体,将存储单元连接在一起而不需要做层间分隔。CT相较FG结构对底部氧化层更不敏感,即使经过反复擦除,氧化层老化厚度变薄,写入能力依然不减。
3D NAND时代起,CT电荷捕获结构凭借可制造性更好、成本更低的优势,获得三星、SK海力士、铠侠及西部数据、长江存储的支持,美光也从176层开始改用CT结构。而此次对外披露的Solidigm采用FG技术的quanqiu首款高密度存储PLC SSD,未来将率先用于对性能要求极高的数据中心领域。
结合SK 海力士和英特尔两家杰出公司的SSD创新结晶的新锐企业Solidigm,拥有跨越多种技术的创新,包括FG和CT结构,包括TLC, QLC, PLC技术等等,Solidigm如何通过先进技术赋能,充分发挥存储优势,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9月20日,Solidigm亚太区销售总监倪锦峰先生,将代表Solidigm出席中国闪存市场峰会CFMS2022并发表重要演讲,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