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可再生能源之路现年59岁的Stephan Kohler是德国能源署(Dena)的署长。该机构是德国节能增效、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智能能源系统的技术中心。该机构的所有权一半归联邦德国政府,另一半归四家金融服务公司。Dena在德国境内外都有业务,它为政府机构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为消费者提供相关信息,发布研究,为未来能源供应体系开发可行方案,携手行业合作伙伴开展具体的项目。Dena是俄德能源机构的发起人之一,还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保持着长期的合作。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德国政府决定逐步构建一个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体系。根据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德国发电总量的比例将达到35%,2050年达到80%。德国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Kohler:这一长期战略和德国于2000年发起的能源变革进程相吻合,但是它大大推进了这一进程,因而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度要实现电力系统的转变,还必须同时保证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一方面,必须采取提高能效的措施来降低能耗。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以智能化方式将可再生能源纳入我们的电力系统。这就需要扩建电网基础设施,开发新的储能系统,引进智能电网组件。未来,分布在全国各地数以百万的电厂将同时发电,它们运转起来就像是一个庞大的发电机组一样。此外,我们还需要建设一万兆瓦规模的众多传统电厂,以确保电力供应。现在面临的挑战有哪些?Kohler:鉴于能源转型对社会、技术以及经济的影响,不能不说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项目。直到现在,我们使用的初级能源——包括天然气、石油、铀、煤等——所含的能量密度都很高,而且它们都易于存储。这一变革十分复杂,因为诸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非总能在需要时发电,而且这些资源往往地处偏远地带,距离电力用户比较远。而且,它们每年的运转时间也相对较短。比如说,在德国,光伏系统每年的满负荷运行时间平均只有850小时。所以我们需要更大的装机容量,还必须扩建不同电压级别的电网,从而使其更加智能化。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蓄能装置,其中一些还有待开发,以便实现商用。到2020年,如果太阳能和风能的产量分别达到5万兆瓦,显然一个国家的电网不可能吸收如此之多产量时高时低的电能。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加强和周边国家的合作,比如在使用抽水蓄能电站方面。我们还需要转变模式,因为随着能效的不断提高,我们还需要更多地关注供需关系中的需求方,借助需求管理系统更加高效地协调能源的供给和消耗。真的有可能高效地管理这么复杂的项目吗?Kohler:能源变革的步伐为我们提出了挑战,而我们目前尚不拥有完善的解决方案或所需的经验。我相信,这个转变是可以实现的,但如果要实现目标并尽可能高效地完成转变过程,就需要设定一个路径图,其中囊括必须实现的阶段性任务。我们必须为能源变革的方方面面设定阶段性任务,还需要考虑它们对整个能源体系的影响,因为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显著。比如,德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让电动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一百万辆,但要真正产生环境效益,就必须利用可再生能源为这些车辆充电。这说明我们需要更加智能的网络来确保电网的稳定性,这需要各主要方面——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更好地合作。您认为未来我们的能源体系将会是什么样子的?Kohler:我们尤其需要密切关注未来十到二十年的发展变化。我们知道需要采用的技术,我们还能估计哪些技术可供使用,哪些无法使用。但是,现在要描绘2050年的能源体系,未免有些不靠谱。我们必须确保系统不是僵化的,可以轻松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采用电解方式和氢来存储电能。我们可以全面规划2030年的情况,然后再确定长期目标,但是现在我们还不能判断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哪些技术。我们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注意力,即从能源供应本身到能源服务。我们需要创造适当的政治和经济条件,这样我们才能高效设计能源体系。对整个行业而言,此举的优势在于能够降低能耗成本,同时增强竞争力。与此同时,我们还能够用自己的技术打开新市场,因为范围内没有哪一个国家不需要高效的能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