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I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芯片增量市场,为模拟芯片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曲线。电子发烧友网整理了模拟芯片企业艾为电子、芯海科技、必易微、赛微微电的2024年财报看到,他们均受益于市场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在高性能数模混合信号、电源管理、信号链等领域。这些企业不仅在传统业务领域取得了显著增长,还积极布局AI技术,以应对新兴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挑战。
艾为电子净利润暴涨近400%,出货量创新高超60亿颗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3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8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5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99.68%。2024年出货量创历史新高,产品出货量超60亿颗,助力营业收入稳步增长。
艾为电子重点布局高性能数模混合、电源管理、信号链等三大主营产品,并且设 计、算法、应用、工艺全链条发展等多方面打下竞争优势,现已布局30余种工艺,累计发布产品1,400余款,产品子类达到42类。
高性能数模混合信号芯片业务在2024年实现13.9亿元的营收,同比上涨10.93%。其中首款数字率功放产品在行业头部客户实现量产,车规T-BOX的音频功放 芯片/车规4*80W音频功放芯片通过AEC-Q100ren证并开始出货。与此同时还发布了行业首款Boost升压构架并支持硅负极电池供电的Haptic、首款车规级LINRGB氛围灯驱动SOC芯片、首款车规级音乐律动MCU等产品,不断打开新市场。
电源管理芯片实现10.47亿元营收。2024年公司发布首款Type-C端口信号路径保护芯片等产品,第二代高性能线性充电芯片已被智能手环、智能戒指、OWS 耳机等AIoT客户量产。
在信号链芯片业务的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较小,但是2024年营收增长zui为快速的业务,该业务的营收为4.9亿元,同比增长达到40.93%。2024年,公司推出了首款应用于卫星通讯的宽频LNA,在多个头部品牌客户完成了导入和量产。多款针对AIoT,工业和汽车的专用射频开关和LNA也实现量产出货。
更多新的AI端侧应用场景需求的增长带动了艾为电子的营收。在2024年已有多款产品应用于相关AR/AI眼镜中。艾为电子在投资者交流活动中提到包括艾为高性能音频解决方案、艾为灯语产品、系统且完备的Haptic触觉反馈解决方案、高性能数模混合芯片、电源管理,信号链等IC产品,能够支持不同形态的AR/AI设备,可以全方位覆盖客户的AR/AI产品需求
2024年度公司研发费用为人民币5.09亿元,在整体营收中占比达到17.36%。技术人员数量达到646人。
芯海科技BMS营收暴涨319.56%,加大AI领域研发投入
2024年,芯海科技前期在BMS、PD等领域新产品投入放量,带动业绩增长,2024年营业收入7.02亿元,同比增加62.22%。毛利率提升至34.18%。
但芯海科技与必易微一样,未实现盈利,归母净利润为-1.71亿元,剔除股份支付的 影响后,较上年同期亏损缩窄9169.48万元。亏损主要由于股份支付费用较高(研 发费用剔除股份支付后同比增长8.01%)。芯海科技研发投入了2.8亿元,占总营收41.22%。
具体来看芯海科技的三大主营业务情况。
模拟信号链芯片在2024年营收为1.8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37.11%。芯片销售量同比增加了53.98%,总销售量达到1.2亿颗。
这一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BMS(电池管理系统)产品的全年销售额增长了319.56%。其中,单节BMS保持了稳定的出货量,而2-5节BMS在大客户中实现了大规模的上量突破,适用于无人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 等领域。值得期待的是,芯海科技的首款车规级BMS AFE芯片即将发布。截至2024年,芯海科技的BMS系列产品累计出货量已超过10,000万颗。
在动力电池领域, 公司的车规级高精度ADC已经在头部客户端实现量产。此外,马达驱动芯片也实现了量产突破。
MCU芯片业务2024年营收为3.26亿元,同比增长了67.63%。特别是EC、HUB产品在头部客户中的销售额实现了翻倍增长,PD电源产品的出货量相比去年增长了90%,显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面对AI大模型带来的终端智能化需求,芯海科技观察到企业的业务部署场景和数据产生正在向端侧、边缘侧“迁移”。因此公司针对边 缘计算及服务器市场的轻量级edge BMC管理芯片,已经上市并开始导入客户端。
AIoT芯片业务在2024年营收达1.8亿元,同比增长18.37%。这一增长主要归功于鸿蒙系统、智能仪表以及健康测量等领域营收的稳步增长,体现了芯海科技在新兴应用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市场渗透能力。
各类新型AI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万亿级芯片增量市场,芯片功能 从“通用化”转向“场景定制化”。芯海科技在投资者交流平台中提到,公司将加大AI技术方面投入,结合ADC、MCU双平台优势,围绕通信与计算机、机 器人、工业高精度测量和汽车等方向布局。
面对人形机器人新兴市场,芯海科技围绕电子皮肤、六维力传感器等关键应用,已与相关客户展开探索与合作。未来高精度ADC、MCU、触觉反馈芯片、传感器调理芯片、压力触控芯片等产品进一步打开新市场。
必易微DC-DC产品销量激增200.72%,快充业务收入超亿元
必易微的产品线已经从电源管理产品线扩充至AC-DC、DC-DC、驱动IC等,并拓展了放大器、传感器、隔离与接口等信号链芯片及微控制器等产品。必易微2024年营收达到6.88亿元,同比增长18.98%。净利润亏损1717.09万元,但亏损幅度有所缩小,去年的亏损金额为1907.26万元。
营收增长得益于中大功率新产品的推出以及AI端侧应用带来的机会。2024年,AI技术不断革新,大模型、人机交互、机器人视觉等领域的发展带动了端侧应用场景的落地,AI眼镜、AI手机、AI手表、AI玩具等新 型消费电子需求的发展带动快充、服务器/数据中心电源市场增长,必易微受益于此次市场增长,在新型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智能物联、数据中心以及汽车电子的产品份额持续增长。
必易微在财报中统计了AC-DC、DC-DC、驱动IC三大类产品的销售情况。
AC-DC和驱动IC仍然是公司占比zui高的两类产品,AC-DC产品销售量同比增长24.66%,达到1,557,649,568颗,贡献了3.5亿元营收。
驱动IC销售出2,144,928,457颗,销售量有所下降,下降了13.75%,贡献了3.05亿元营收。
DC-DC在2024年销售161,887,385颗,同比增长200.72%,是增长zui为快速的产品,贡献了2709万元营收。
2024年,必易微推出多款交错式PFC、LLC新品,高功率快充产品以及做到zui高240W,及大功率电源zui高3000W。)在 LED驱动方面,公司凭借“PFC%2BLLC/LED驱动”的高性能国产方案,在大功率LED照明行业成为主流玩家,zui高量产产品功率可达2000W;此外,必易微推出高精度深度调光的 QR Buck LED 背光驱动芯片等新产品,带动该品类收入同比增长411%。
此外,必易微推出了AI MCU,“AI%2B变频控制”单芯片解决方案使用“CPU%2BNPU”双核,支持浮点、定点精度及DNN/CNN模型。“AI%2B变频控制”单芯片解决方案,应用场景为空调、冰箱、洗衣机等。
从应用领域来看,必易微在家用电器和快充市场,分别实现了超过44%和41%的收入增长,其中快充收入超过1亿元,并在国际zhi名头部品牌的AI&AR眼镜等应用上树立了行业标杆。
在研发投入方面,必易微2024年全年研发费用达1.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25.60%。研 发人员总数达到282人。
尽管必易微在2024年面临净利润亏损1717.09万元的局面,但其多个产品线技术实现了显著突破,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AI端侧应用市场的持续扩展,以及公司不断推出的新产品和技术,必易微未来前景可期。
赛微微电营收增长近58%,加速研发新一代电源和电池管理芯片技术
赛微微电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93亿元,同比增长57.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79亿元,同比增长31.90%;扣非净利润为7509.86万元,同比增长52.01%。
赛微微电主营产品为电池管理芯片为he心,并延展至更多种类的电源管理芯片,包括电池安全芯片、电池计量芯片和充电管理等其他芯片。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电动工具、无人机、AR/VR设备等领域。
2024年电池管理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行业的终端市场需求增长,带动业绩增长。赛微微电2024年持续拓展产品布局,一方面加快产品迭代,另一方面推出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赛微微电加强客户资源累积,并积极争取市场份额,产品销售量有所增加。
随着物联网、智能设备的应用和普及,电子整机产品性能大幅提升和不断创新,整个电源和电池管理系统呈现出需求多样化、应用细分化的特点。赛微微电认为新一代电源和电池管理芯片技术朝向高精度、低功耗、微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公司也在朝着这些趋势投入研发,例如在高精度方面,推出自主研发的“FastCali”电池电量算法,使得电池计量芯片提供高精度的电池状态检测;在智能化方面,与终端客户共同研发相关智能化的电源管理芯片。在电池安全和 管理芯片领域,赛微微电已经提供了从基本的保护到智能化的平台方案。
2024年,赛微微电研发投入1.1亿元,同比增加42.02%,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9.07%;研发人员为124人。
小结:
2024年,模拟芯片企业在市场需求复苏与AI技术爆发的双重驱动下迎来业绩增长。艾为电子、芯海科技、必易微、赛微微电等企业凭借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出货量创下新高,尤其是AI端侧应用的快速落地,为模拟芯片企业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
预期随着AI算力需求向边缘侧延伸,模拟芯片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头部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拓展车规级及AI专用产品线,有望在万亿级芯片增量市场中占据先机,持续引领行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