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在宁德时代储能新品发布会上,宁德时代发布了全新储能系统——宁德时代天恒。据介绍,天恒系统系quan球首款5年零衰减且可大规模量产的储能系统,是一款标准20尺集装箱式储能系统,为新型储能的规模化应用和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稳定期后,国内动力电池厂商纷纷拓展新赛道,储能成为大家共同的选择。当然,国内头部的动力电池厂商其实早已经齐聚储能领域,只是大家在这个领域现在更“卷”了。
宁德时代天恒储能系统
根据发布会信息,宁德时代天恒储能系统集“5年零衰减、6.25兆瓦时、多维真安全”于一体,为储能行业树立了新的行业标杆。
在衰减方面,宁德时代储能事业部CTO许金梅表示,这是继宁德时代实现3年零衰减技术后的“又一大步”,达到容量5年零衰减是长寿命锂电池的里程碑,对于致力于满足新型电力系统期望的储能电站,功率不衰减也同样至关重要。
储能电池衰减一直都是困扰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干扰,比如充放电次数、充放电深度、环境条件等。在充电次数方面,理论上使用频繁,充电次数多的系统衰减会更快;在充放电深度方面,每次使用后所剩下电量与满电容量的比值越大,系统的衰减也会越严重;在环境条件上,一般高温就会加速储能系统内电池的衰减。
通常而言,储能系统中电池的衰减率每年大约在1%-3%之间。不过这种情况不能覆盖所有的场景,根据研究测试数据,大部分储能系统的电池在经过6000次充放电之后容量衰减会在20%-30%之间,内阻增加会在20%-30%之间。此时,储能系统的性能就会大打折扣了。
实际上,目前大部分科研机构和企业所要解决的就是储能系统经过6000次充放电之后的衰减问题,也是行业一个主攻的方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提到,充放电次数会是储能系统衰减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延长了零衰减,在标准20尺集装箱内,天恒储能系统实现了6.25兆瓦时的高能量,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升了30%,整站占地面积减少20%。同时,天恒储能系统还搭载了储能专用长寿命零衰减电芯L系列产品,实现了430Wh/L这一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的超高能量密度。
动力电池厂商竞逐储能
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行业基本只有宁德时代天恒储能系统敢用“5年零衰减”来宣传,这确实是一项非常大的技术突破,足见宁德时代在储能领域的技术功底。
据悉,宁德时代在2011成立之初就开始布局储能赛道,目前宁德时代在储能领域主打三大优势:全周期高效收益、全方位安全保障和全流程解决方案。同时,该公司在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和用户侧储能都已经有大量的an例。比如在电网侧储能,晋江100MWh级储能电站是宁德时代的代表性an例,该项目占地16.3亩,建设规模30MW/108.8MWh,以110kV接入省电网,已经于2020年4月通过初步验收。为了增强在储能领域的竞争性,宁德时代还于近日成立了深圳市时代新能源供应链有限公司,为储能系统的原材料供应保驾护航。
实际上,目前国内主要的动力电池厂商都已经在储能领域有所布局。我们看另一个动力电池巨头比亚迪。根据比亚迪2023年财报和机构预测数据,比亚迪2023年储能电池装机量或达40GWh。据悉,比亚迪储能始于2008年,当时比亚迪成立了电力科学研究院,就开始布局储能。2009年,比亚迪就已经实现quan球shou个1MW/4MWh铁电池储能电站投入运行。同时,比亚迪储能业务已经实现了quan球化,根据市场机构EUPD Research的统计数据,比亚迪在德国储能市场的占比超过了20%。2022年,比亚迪位列quan球储能市场的第四位,仅次于阳光电源、Fluence和特斯拉。
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目前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瑞浦兰钧、欣旺达、蜂巢能源、捷威动力、远景动力、海辰储能、楚能新能源、鹏辉能源、赣锋锂电、兰钧新能源、雄韬股份、正力新能、天合储能、南都电源、双登集团、昆宇电源、远东电池、海基新能源等电池厂商都已经进入储能市场,推出300Ah及以上容量的储能电芯产品。
当前,储能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根据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2023年quan球储能电池的出货量达185GWh,较2022年的121GWh出货量增长约53%。快速增长的储能市场有望成为动力电池厂商的第二增长极。当然,储能也会成为一个比较内卷的市场。市场侧数据显示,储能电芯主流型号价格已从2023年初的0.9元/Wh降至0.4元/Wh以下,并有望长期保持在低位浮动,这个时候厂商需要更出色的技术赋能让自己在储能领域保持可观的利润,一味卷价格的厂商预计将逐步被市场淘汰。
结语
从3年零衰减提升到5年零衰减,以及 6.25 兆瓦时和430Wh/L这些指标,体现了宁德时代在储能系统方面的竞争力。储能和新能源汽车一样,同样是一条万亿级别的大赛道,将成为宁德时代业绩增长的第二引擎。不过,从厂商数据和材料价格来说,储能赛道还是比较卷的,这其实对宁德时代更加有利,因为内卷市场zui终幸存的都是技术实力强劲的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