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友网报道(文/吴子鹏)日前,在天合储能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有业内人士指出,第三季度储能产业出货量放缓是行业发展的拐点。无独有偶,在2023中国国际新型储能发展峰会上,储能行业从业者同样发出了消极的信号。有业者表示,“产能过剩”和“价格战”让整个行业都非常无奈,刚进入第四季度,有厂商的报价就已经是年初价格的一半了。
很明显,储能行业野蛮生长的周期已经过去了,行业接下来要开始一轮波及甚广的淘汰赛。
储能发展进入新周期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quan球储能累计装机237.2GW,其中抽水蓄能191.5GW,新型储能45.7GW;国内储能累计装机59.8GW,其中抽水蓄能46.7GW,新型储能13.1GW。从新增装机量来看,2022年国内新增装机13.7GW,新型储能的占比超过了一半。
政策利好、装机规模增长、技术装备提升、应用成本下降是这一两年储能市场高速发展的推动因素。为了顺应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工商业储能政策利好不断,比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1年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未来3—4年的装机总量超过之前近10年的总增长量。另有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7月,国家和地方各省市自治区一共出台了370项储能产业相关政策。其中,国家政策41项,地方政策329项。
在政策的引导下,国内各省市的储能装机量大涨,实现了波峰和波谷电价明显的差异。其中zui明显的是广东,峰谷价差达到1.347元/Kwh,所以广东也是工商业储能经济性zui明显的地区。
不过,高速发展的储能产业在好成绩背后也掩盖了一些问题,如今这些问题浮上水面,成为掣肘行业发展的具体挑战。对于这些挑战,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等人都进行过示警,在他们的描述中,目前国内储能行业,尤其是新型储能行业一个凸显的问题是供需错配,上游材料、中游电池/组件和下游的用户之间有明显的不协调问题。
有业者表示,储能现在走过的路在钢铁和光伏等领域已经走过一遍了,扩产潮催生了产能过剩,然后就是大厂继续扩产以保持市占率,同时价格战在此期间是无法避免的。“内卷”一词会深深植入到每一个储能人的心里。
确实,2023年国内储能行业的发展太快了,快到已经严重透支了未来的需求。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733万千瓦,其中一半是今年上半年完成的。在这种形式下,“卷下去是wei一的出路”。
储能行业真正的出路在哪里?
新型储能以锂离子电池为主要技术,2021年锂电池储能累计装机量占quan球新型储能装机量的90.9%。正如我们在上述内容提到的,即便2022年新型储能受到上游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但是在新增装机量中占比依然超过了50%。
因此,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即便不出现参与企业数量暴涨,以及随之而来的扩产潮,上游原材料价格震荡走低后,储能行业降价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自去年11月开始,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一直在震荡走低,今年4月和9月均出现过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跌破20万元/吨的情况,如今这一价格还在进一步下探,10月份的报价已经在17万元/吨徘徊,相较于高峰时突破60万元/吨的价格,降幅已经超过七成。即便如此,实际上由于上游锂矿企业近一段时间的过度扩产,库存压力依然非常大。
结语
储能一词,在2021年和2022年太过高频了,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投资层面,都是如此。这种高频率的出现,让业者一窝蜂地涌入这个赛道,甚至透支大量的未来需求。接下来,产业的调整将极为残酷,潮水退却之后,裸泳的人都要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