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集约化”已成近年煤炭产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继国家能源集团重组成立后,地方层面山西焦煤与山煤集团、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等整合持续推进,随着头部企业数量减少、规模增大,产业集中度得到有效提升。但同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偏低的状况未根本扭转,煤企整合壮大之路仍待加速。
目前仍属于典型的竞争型产业
产业集中度越高,一个行业的大型企业份额越高、规模越大,产业竞争力也就越强。按照国际通用分类法,前四名企业的集中度若低于30%,该行业为“竞争型”,存在规模化受限、过度竞争等制约。
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红普也称,我国煤炭产业市场结构不平衡的问题长期存在。“煤炭是我国化石能源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但前八家大型企业的原煤产量只占全国的40.5%。相比之下,俄罗斯、印度等其他主要产煤国,产业集中度已达到55%-65%。”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在政策引导、多轮整合等推动下,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历经较长时间才得以逐步提升。“过去,煤炭产量前四名企业的比重一度只有个位数,到上世纪末、‘十一五’末才分别达到10%、20%左右,但目前仍未能提升到30%的水平。”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专家吴璘表示,除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低,我国煤企数量与煤矿主体仍然偏多。截至去年底,全国仍有数千家煤企、5268处煤矿,远高于其他主要产煤国。尽管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中部、尾部企业“多而散”的特征仍可能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产业集中度提升,大型煤企对市场的影响力、产业对下游的议价能力有所增强,市场竞争秩序可明显改善。最为突出的表现是,2017-2019年,我国煤炭市场出现少有的三年平稳期,对于上下游都是有利的。”吴璘坦言,但目前,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并未达到理想状态。